2005年4月1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庆元的空气有点甜
——全国“生态第一县”的和谐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汪嘉林/文 王志浩/摄 通讯员 张建平

  近日,在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中,我省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泰顺县、云和县5个县(市)名列全国前10位。其中,庆元县更是高居榜首,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元”。
  据悉,此次排名依据的生态环境指数,是国家环境监测中心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计算出来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庆元摘得了这顶“生态桂冠”?庆元人又是怎样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博弈中找到了科学发展的支点的?记者带着探究之心走进庆元。
    
  庆元可真远!
    4月7日,记者从杭州出发,坐了近8个小时的汽车才到达庆元。但奇怪的是,我们丝毫没有舟车劳顿的感觉。开车的庆元籍司机一语道破“天机”:“你看看这窗外青山绿水,闻一闻这带着丝丝甜味的空气,什么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的确如此,汽车越是往庆元方向行驶,大山越是显得苍翠,公路边溪水潺潺,清澈见底。记者忽然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丝悠然的情绪在心中荡漾开来。
  多种香菇还是封山育林——菇农的取舍
  不知不觉已到了庆元,一下车,记者就闻到了一股香菇的清香。“庆元是中国的香菇之乡!”记者下意识地四处张望,却找不到一处香菇种植大棚或是与之相关的东西,眼前除了青山绿水还是绿水青山。“在香菇之乡却看不到大片种植的香菇,这是为什么?”
  庆元县环保局局长梅亮说:“香菇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被誉为‘餐桌佳品’,其种植在庆元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但是香菇的种植却非常消耗木材。早些年由于村民的无序开发,庆元的山林曾以每年20万立方米的速度消失。”
  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周家田告诉记者,早些时候就有菇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主动做起了封山育林的工作,五大保乡西洋村的吴传益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
  在一个食用菌基地,记者见到了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菇农——吴传益。吴传益承包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在山坳里,一条小溪从门前缓缓流过,溪上横跨着一座古老而精美的廊桥。据吴传益介绍,这座廊桥叫兰溪桥,桥对岸就是香菇种植创始人吴三公的纪念馆。
  吴的妻子端来了热腾腾的茶。“呵呵,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茶叶。我们现在不仅种香菇,还种一些像茶叶这样的经济作物。这样,不仅有效控制了香菇的产量,还让山头更绿了。”淡淡的茶香随着热气飘散开来,吴传益抿了一口,讲起了他种香菇、护山林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香菇卖到20多元一斤,很多人都说庆元的菇农也许是全中国第一批抽上“中华”烟的农民。看着乡亲们一个个富起来,盖起了气派的小楼,吴传益也心里痒痒的。
  不久,他也向村里承包了一片山头,开垦了一块空地种起香菇来。第一批香菇卖出去了,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第二批、第三批……吴传益的香菇生意蒸蒸日上。家里破旧低矮的房子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可随着香菇越种越多,吴传益渐渐发现,原本苍翠的山林变得稀稀拉拉的,再过一段时间,稀稀拉拉的山林又变得光秃秃———大量树木被砍下来做成菌棒,种植香菇。
  “我当时可没想得那么深,只是考虑到,一座座青山被我们‘吃掉’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该怎么办呢?”这个现实与未来的矛盾,让吴传益思考了很长时间。毕竟,真金白银的“实货”和虚无飘渺的未来,很难让人作出取舍。那段时间,吴传益常常整日坐在溪滩上发呆。
  吴妻又一次提着水壶过来给我们加水:“嗨,我们家老头子就是想得多,当初有多少人劝他,可他就是不听。”吴传益拿起茶杯,吹吹浮面上的茶叶,似乎没有听见老伴的话,继续往下说:“当时真是觉得实在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毕竟做人不可以这么自私……”
  后来,吴传益做了个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封山育林!这可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记得那时我几乎每天都在山上种树。为了维持生活,我就在一些山上种了经济作物,什么茶叶啦、竹子啦……”
  环保局长梅亮告诉记者,大约是1996年,他们也发现了村民种植香菇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大量菇农都像散兵游勇,只管各自门前的一亩三分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木材都被浪费掉了。“自那以后,我们提出了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就像这个食用菌基地那样,上规模地种植香菇。”
  梅局长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了食用菌基地。“这个生产基地一年可以生产香菇1200吨。目前,我们在着力发展鲜香菇的生产,因为鲜菇不仅味道比干菇好,而且消耗的能源也比较少。”随着梅局长的话语,记者看到一个个架子上,种植香菇的菌棒排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由于刚刚种下,上面还看不见香菇。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每段菌棒上大约能长出二两香菇。
  吴传益看着这一段段菌棒就如同看见了自家的孩子,笑呵呵地抚摸着。他告诉记者,附近很多农民都愿意把香菇拿到这儿来集中种植,这样一来,不仅种植的费用和消耗少了,香菇的品质还提高了。“现在很多产品都出口哩!”
  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周家田告诉记者,标准化种植后,虽然香菇的年产量下降了一半,可是由于香菇品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下降,而且树木存量也以每年20万立方米的速度在增长。
  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庆元人的权衡
  “对于环境保护来说,仅仅控制好山林面积是不够的,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调节。比如控制好一些工业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庆元县环保局监测站站长季立寿对记者说。
  “以前我们庆元有个铅锌矿,就是因为污染太严重,被我们依法关闭了。”环保局长梅亮说。汽车一路前行,往铅锌矿“遗址”驶去。
  停车之处,满地沙石,这座不高的山坡就是原庆元县铅锌矿所在地,空气中至今还闻得到硫的味道。
  拾阶而上,两边的灌木、花草都泛出一种病态的黄色。“瞧!那就是原来的矿洞。”季立寿指着远处被混凝土封死的拱形矿洞说。这里曾是个有两三百个工人的矿场,很红火。如今,铅锌矿已关闭多时,原来热火朝天的开工场面也成了过眼云烟。
  “这个矿年产值有几百万,对于庆元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来说,这可是举足轻重的啊!可是提炼铅和锌对环境的污染实在太大,你看看周围的植物,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其实还不仅仅是铅和锌的污染问题,你看看这里、那里,原来都是堆积如山的尾砂(矿渣)。风一吹,尾砂满天飞,遮天蔽日。像这种企业,尽管关闭会对县里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但出于大局,还是坚决依法喊停!”周家田说。
  “对现在新开工的企业,我们强调‘三同时’,即废弃物处理设备要和主体设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否则,即使能创造再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开工。”季立寿对新企业的环保管理自信满满。
  县里刚刚落成的一家制药企业就是在这种极严格的环保要求下诞生的。
  这家制药企业主要是从香菇中提取有用物质制成药品,由于提炼后的残渣是极好的家畜饲料,所以其主要废弃物也只是清洗香菇后的废水。尽管这样,厂方还是投资35万元建了污水处理设施。
  吴月琴是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她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前身也是制药企业,就是由于污染严重才被县里依法关闭的。新企业吸取了教训,将环保工作放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虽然公司刚刚起步,但决不只着眼于经济效益,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建立废弃物处理设备。”
  这次,季立寿作为庆元县环保局监测站站长,对该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了现场检测。记者跟随3名检测人员来到了位于厂区后方的污水池。
  其实,所谓污水池,里面的水并不“污”。随着污水处理机隆隆作响,清澈如山泉的水从排污管道排出。
  季立寿拿试管从污水排放口截取了少量“污水”,经检测,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环保局长梅亮告诉记者,县里在关停一批重污染企业的同时也新建了一些新型企业,将经济发展重点“立足于资源转换,立足于深加工,立足于农工结合”。据此,县里指导农民变资源粗放式利用为合理利用,变追求数量为追求质量。
  “我们这里像种菜一样地种竹子,目前我们已是全国最大的竹筷生产加工基地;还有我们这里生产的铅笔,已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环境要保护好,但经济也要发展,这两方面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矛盾,但只要有机结合、合理利用,还是能够结合得相当完美。”周家田说。
    
  绿色数据
  据悉,庆元县还启动实施了生态公益林建设、500里绿色长廊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等工程;建立了18个自然保护小区,按适地适树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散种菇木林;并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建立180个护林组,落实护林员234人;果断削减森林年采伐量,从源头上遏制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活动。
  1999年起,这个县对全县香菇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严格凭证限额生产,削减生产规模,使全县香菇生产总量从过去的1.6亿袋控制在7000万袋以下。
  同时,庆元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菌、竹、果、茶、烟、蔬”等产业,有效地解决了木材供求矛盾,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根据省森林资源Ⅱ类调查结果表明,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4% ,位居浙江省第一。